苏东坡在他的一篇《自评文》中,这样来形容他写作时的感觉,虽然有点不够那么谦虚,但却道出为文真谛:

“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其所当行,常止于其不可不止。”

如此大喇喇地评价自家文字,也只有如此豪放不羁的大师,才敢张嘴说出来。也怪,除了同辈的王安石,直陈其绌,除了后辈的朱熹,径指其短,数百年来对他持非议者,还真是不多。

这篇《自评文》,不知因何而写,也不知因谁而写,最后这两句话,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倒是值得所有执笔为文的人,奉之为座右铭的。因为,文人的书写手段,由古代的笔墨砚台,到近代的钢笔墨水,到当代的电脑输入,其便捷程度,今非昔比。快有快的好处,快也有快的坏处,萝卜快了不洗泥,快也为粗制滥造者开了方便之门。

如今,一位作家,一年写数部长篇小说,觉得自己光彩,一位文人,一年出十本八本书,甚至引以为荣。这种以为地里收成越好越高兴,粮食打得越多越快活,而获得莫大满足的庄稼人心理,成为当代作家生产精神食粮的指导思想,想想也是蛮可悲的。

正是追求这种数量上的高产,可想而知,或信马由缰,横生枝节,东拉西扯,胡诌八咧,行其所不当行,令人不堪卒读;或拖泥带水,尾大不掉,当断不断,狗扯羊皮,止其所不当止,如同患了痢疾,里急后重,那屁股总擦不干净。所以,唐代诗人祖咏,在考场做应制诗,摆明了要做十二句,只做了四句就交卷,这种“止其当止”的为文范例,重温一下,也许不无益处。

祖咏,洛阳人,生卒年月不详。属于盛唐前期的田园山水派诗人。

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他到长安应试。唐代的科举制度,到玄宗朝,开明经与进士两科取士。明经要好考些,录取率为十之一、二,进士要难考些,录取率为百之一、二。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现在也难推断祖咏入场时的年纪。从他交往较多的同辈诗人王维、储光羲来看,祖咏考中的这年,他也该是近三十岁的人了。

他的主考官为杜绾,《新唐书》有名无传,唯知出身高门望族。这位主持考政的学官,我很钦佩。因为他不那么教条主义,而且心怀宽荡,按今天的话来说,能够接受,或虽不接受,但能够理解新鲜人类的新颖创造,实在是不容易的。一般来讲,在学界,稍有成就者,对于后进者的尝试,动辄挑剔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走近苏东坡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李国文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李国文并收藏走近苏东坡最新章节“春江水暖鸭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