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韩国社会的近代变迁可以看出,以下因素在韩国中产阶级的形成与发展中起了关键作用。第一,阶级结构的破坏与重构带来的社会流动的加剧。传统韩国社会的固化的社会结构历经日本殖民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战后接管、朝鲜战争等一系列事件的冲击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因而基本上已经完全消解。朝鲜战争后全社会的贫困化给社会流动带来了更大的机遇和空间,中产阶级正是在这样的破旧立新的现实背景中寻求发展的,所以韩国中产阶级的构成更为复杂。第二,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在朝鲜战争结束时,适龄人口的入学注册百分率分别是:小学596%;初中211%;高中124%;高等教育31%。到1965年,相应的数字分别是:小学916%;初中394%;高中270%;高等教育69%。到了1975年,这些数字则增加到:小学1076%;初中740%;高中405%;高等教育86%。Lett,opcit,p37教育在这一时期的迅速发展一方面与二战后美国的积极援助有关,另一方面与政府的投资和儒教传统下韩国人对教育的重视有关。整个50年代,虽然韩国经济成就并不显著,教育却一枝独秀。这时韩国教育引进美国的教育体制、教材设计,国际学术交流机会也大量增加。这为就业结构的转变提供了高素质的人力资本,更重要的是为中产阶级的产生做好了精神上的准备与文化上的铺垫。第三,不断加快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由朴正熙强力主导的韩国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这种增长导向型、工业导向型、出口导向型(外向型)以及强力政府主导型模式不失时机地加快了韩国现代化进程。在此同时,韩国城市化也不断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韩国省际间的迁移率很低,但战后离开原出生省份的人大量增加。3/4的国内迁移是“面向城市”。汉城(自1945年为大城市区)1960年从其他省迁移而来的人口占51%,到1966年为56%;釜山(自1966年起为大城市区)也存在高迁入率。同一时期,几乎所有9个省的人口都在锐减,大部分都被两个大城市区所吸收,而小城市吸收的量很小。虽然1960~1980年间工业化速度快,但城市化的速度是稳定的。城市人口在总人口所占比例从1960年的28%增加到1985年的65%。到1985年,汉城人口达到960万,占整个国家城市人口的36%以上。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85年之间,釜山人口从20万增加到350万,占全部城市人口的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全球中产阶级报告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周晓虹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周晓虹并收藏全球中产阶级报告最新章节四困境:巴西中产阶级是否真的存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