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在以往不同的社会形态中,社会等级是靠权力的大小和门第出身来表征的,那么,在市场经济为运行法则,一切以理性选择和效益有无为中轴的商业化社会,一个人的权利、尊严,除了财富的多寡外,还更多地依赖文化标准来确立。丁云亮,同前引书。

阶级的产生源于社会成员对社会资源占有的不平等。然而,由于社会成员在各种社会资源的占有上,只是程度上的差别,并非有或无的关系,整个社会由无数个连续的阶层所组成,人们很难区分出界限分明的阶层来。蔡淑玲:《中产阶级的分化与认同》,萧新煌主编《变迁中台湾社会的中产阶级》,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9,第79页。因此,如何对社会进行阶级阶层的划分,常常是研究者个人依据某种因素主观建构的结果。总体来看,西方比较有影响的社会分层方法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类:(1)基于是否占有生产资料,如马克思的相关论述;(2)依据财富、身份和权力,如马克斯·韦伯的《经济与社会》;(3)依据权威关系,如德国社会学家拉·达伦多夫的《工业社会中的阶级与冲突》;(4)依据职业地位,如美国社会学家彼德·布劳和奥蒂斯·邓肯合著的《美国的职业机构》;(5)依据声望(财富、收入、职业、家庭背景等),如美国社会学家劳埃德·沃纳对美国的一座小城扬基城(YankeeCity)的研究;(6)依据劳动技术分工,如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7)依据权威和技能,如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分析学派代表人物美国社会学家怀特的《阶级论争》和《阶级计量——关于阶级分析方法的比较研究》;(8)依据人们在就业关系(劳动力市场和生产单位)中的位置,如新韦伯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英国社会学家高德索普的《高德索普阶级模式》;(9)依据职业、收入和财产、文化教育水平,如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帕塞隆、布东、孟德拉斯等人,他们在研究社会分层时不约而同地把这三个指标作为评价标准,并把研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结合起来。陈义平:《关于中产阶级概念的理论问题》,广州:《广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第136页。

不难看出,上述各种社会分层方法一定意义上比较着重于客观分层,事实上,社会的主观分层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所谓主观分层,是指对社会成员的地位归属,采用主观自我评价和他人认定的方法所获得的分层结果;其依据主要是被调查者的主观评价(包括自己的和他人的评价、认定)。李正东:《中国中产阶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全球中产阶级报告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周晓虹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周晓虹并收藏全球中产阶级报告最新章节四困境:巴西中产阶级是否真的存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