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她知道我的琴表姊那饮恨终身的话,心理非常内疚。我母亲也爱琴表姊的。我觉得小舅父因琴表姊的死,似乎对我母亲也颇有意见,我亲耳听见他对母亲气哄哄地说:“难道周家的门槛那么高吗?我的女儿就进不了周家的门吗?”我母亲只能低头听着。《鲁迅故家的败落》: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240—255页。

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时代,婆婆对媳妇的要求主要是贤慧。论贤慧,朱安也确实难得,这是新时代的女性所不具备的,可惜她没有文化。鲁迅与朱安没有感情的根本原因在于朱安一点文化都没有,鲁迅是喜欢才女的(这一点又表现在后来的恋爱对象的选择中)如果与才女琴表妹不“犯冲”,事情就会不一样了吧。剪辫又装假辫,有人说只是形式问题,那么包办婚姻是不是形式问题呢?

萧文邦《鲁迅新传》“第一章琴表妹饮恨死去”的结尾这样写道:

夜看朗月,觉天人之必圆,/春撷繁花,谓芳馨之永住。

这不是对纯情的琴姑的心灵,最真实的写照吗?

何期忽逢二竖,遽释诸纷,闷绮颜于一棺,腐芳心于抔土。从此西楼良夜,凭槛无人……

这不是对痴情的琴姑的亡灵,最沉痛的追悼吗?

这是琴姑饮恨死去三十年后,鲁迅为不相识的金淑姿女史的情书,所作的一篇序言中的话,我把它引录如上,读者不会责怪我的唐突与牵强吧!《鲁迅新传》: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12页。

在鲁迅的潜意识或意识中,这种联系自然是存在的。

处在前民(国)之前的前清时代,上至“载湉小丑”光绪皇帝,下至平民百姓琴姑都无自由恋爱可言,一律是包办婚姻,今人单单强调鲁迅的婚姻是包办婚姻,实在有些“超前”了吧。包办婚姻仅仅是一个形式。认识到它的弊病,也并非难事,在思想也上没有什么困难(现在中国人几乎人人都反对包办婚姻,可见在思想上决无困难)。而没有困难的思想是不足道的,只有找出思想上的困难,这时候,思想才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加拿大人李天明的外国书说:

我认为,鲁迅屈从于不满意婚姻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履行一种人生的义务:对母亲的孝子的义务和将来为人夫和人父的义务。而且,我不以为鲁迅在勉强同意母亲为他安排的婚姻的时候,就已经预料到它会发展得那样糟糕。在世纪初的清末,当姑娘们都在深闺里的时代,哪里会有自由恋爱的事?父母之命、媒灼之言在当时不仅是一种风俗,更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新发现的鲁迅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邹范平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邹范平并收藏新发现的鲁迅最新章节性幻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