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研究之广泛深入可谓上天入地,无微不至,好像没有新的土地可以开掘了。其实不然,在笔者看来,还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处女地(称之为禁地也许更贴切)都在人们的视线之外,对于某些鲁迅研究者来说,这可能是一件好事。如今鲁迅研究的热点是论战史这类事情,有不少需要实事求是的工作要做。正如现代化的城市一律广种草坪,且草都是外国引进的一样,“时髦”的鲁迅研究也都是参照西方社会政治和思想模式来进行的。笔者也赶一回时髦,不过,却走了另外一条路子。

笔者以为要想了解鲁迅的思想,就必须透彻理解鲁迅的“少读中国书主义”及其产生的根源。

在《青年必读书》这篇文章中,鲁迅说:“我看中国书时,总觉得就沉静下去,与实人生离开;读外国书——但除了印度——往往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少看中国书,其结果不过不能作文而已。但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只要是活人,不能作文算不了什么大的事。”在鲁迅看来,读中国书的惟一好处就是能作文章。伊藤虎丸说:“他幼年和少年时代所受的传统教育,就像人们所公认的那样,构成了他出色文章的功底,但同时也可以说,他对古典传统的根本否定——就像他在回答报社的调查所说的那样:‘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也正是出于对少年时代沁骨入髓地接受传统教育的反省。”《鲁迅与日本人》的第二章:《鲁迅与西方思想相遇》的第一节《留日之前的鲁迅》第一小段《童年时代与传统文化教育》。我们在这里要问:鲁迅的“反省”是“出于”什么原因呢?这个“反省”应该从自身找出一个充分的“出于”理由来,我们的认识才算是完成了。今天有许多人都从“救国”的角度找原因。这是不错的,这可以称之为从“公”的角度看问题,是中国书的一大特点,然而不全面,因为个人的原因被忽视了;外国书则不然,从“私”的角度看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外国书往往是从个人的私生活中去挖掘原因。这是笔者多读外国书的一点体会。

外国书有一种观点,认为后来的人评价历史人物往往只关注与某种预先设定的理论有关的事实,并且用这些事实来加强预设理论的正确性。而忽视了没有(或不符合)预设理论的那些事实。人的选择无处不在,在研究历史的时候,选择与预设理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新发现的鲁迅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邹范平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邹范平并收藏新发现的鲁迅最新章节性幻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