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南战局急转直下,令整个第一战区上下有点猝不及防!

日军虽然兵锋强大,但是在国军上下看来中条山防线也不是豆腐渣,一碰就碎。

须知中条山背临黄河,横亘于山西南部,东接莽莽太行山脉,西连巍巍稷山,长三百余里,宽一百余里,为屏障豫、陕,保障西北的战略要地。

自三年前国军主力进入该地,便迅速将中条山分为东西中三段,分别由所部三个集团军把守。

在1938年至1941年初的四年中,日军曾先后13次大举进攻中条山,企图打开这道黄河北岸的防线,向黄河以南进犯。

但无一例外的,日军的13次进攻都碰了个鼻青脸肿,惨败而回,卫立煌曾自豪地把中条山称为中国的“马奇诺防线”。

而此战前,军政部的那位何部长亲自向中条山地区增兵,督率全军二十多万人马,依着中条山山势构筑坚固阵地,把诺大个中条山变成一座坚固的城堡。

尽管第一战区长官部上下也没有必胜的把握,谁也不敢保证一定能守住中条山,但是大家却没有想到会败的这么快,这么的惨。

这才几天的时间,守军各部就被日军各个击破,分割包围!

他们不知道的是,此战国军失败并非偶然,而是必然。

抛开卫立煌被软禁,第四集团军被调走这些主观因素外,中条山之战的失利还存在诸多的客观因素。

首先得中条山的防御体系存在极大的漏洞,那里多为单线防御,缺乏纵深,很容易被日军突破。

苏联顾问对此大加批评,希望中方赶快加快修整。卫总司令就此于1939年曾亲自向重庆方面作过汇报,但这个问题一直到战役爆发前都未得到及时处理。

再就是士兵的补给,中条山土地贫瘠,日军又对粮食棉花等物资进行抢夺和破坏,在外围进行经济封锁,使驻军衣食堪忧。

很多情况下,驻守前线的士兵要自己去背粮,往返一次要两天多,天气不好时则三四天才能打一个来回。

同时,士兵要自己去运粮、磨面、挑水、打柴,各种杂务劳作在占用三分之一以上的士兵。因为补给困难,生病和逃跑的士兵越来越多。

吃是个问题,住也是问题。

前线官兵吃住不离战壕,在战壕正面挖一个地洞,铺上麦秸,再铺上军毯,无论多么恶劣的天气,这就是他们唯一的住所。

中条山气候寒冷,士兵手脚被冻坏者非常多。

且一套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抗日之铁血使命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沧月傲天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沧月傲天并收藏抗日之铁血使命最新章节番外四:完本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