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早在张国焘、张申府这“二张”来敲上海渔阳里二号的黑漆大门之前,一位瘦长的湖南青年便已到那里拜访过陈独秀了。

这位二十七岁,来自湖南韶山的精明能干的年轻人,便是毛泽东。他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时,已经结识了陈独秀。

毛泽东在结束北京图书馆的工作之后,返回湖南途中,曾于1919年初来过上海。

这一回,是他第二次来上海。那是他又一次去北京之后,再回长沙,在1920年5月5日路过上海。

与陈独秀的谈话,给了毛泽东深深的启迪。毛泽东曾与斯诺这么谈及:

“图_中_不_figure_0146_0066_em”

“图说”1938年由复社出版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图说”

我第二次到上海的时候,曾经和陈独秀讨论我读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陈独秀谈他自己的信仰的那些话,在我一生中可能是关键性的这个时期,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那时候的毛泽东,确实处于一生的“关键性”时期,他的思想正在处于根本性的转折之中。

就在这次去北京之前,他尚处于困惑之中,如他自己所言,是“睡在鼓里”:

现在我于种种主义,种种学说,还没有得到一个比较明了的概念。

我觉得好多人讲改造,却只是空泛的一个目标。究竟要改造到那(哪)一步田地(即终极的目的)?用什么方法达到,自己或同志从那(哪)一个地方下手?这些问题,有详细研究的却很少。

外边各处的人,好多也和我一样未曾研究,一样的睡在鼓里,狠(很)是可叹。

早年的毛泽东,同学们给他取了个雅号,曰“毛奇”。毛奇—HelmuthKarlBernhardVonMoltke(1800.10.26—1891.4.24),普鲁士帝国和德意志帝国的总参谋长。当年,毛奇和首相俾斯麦、国防大臣罗恩成为普鲁士帝国的三巨头。这位毛奇元帅,因在1870年普法战争的色当一役中,使法兰西第二帝国覆灭而名震欧洲。同学们称毛泽东为“毛奇”,不光因为毛泽东像毛奇那样勃勃雄心,才智过人,而且为人也如毛奇那样沉默寡言、严肃庄重。

毛泽东的早年密友、诗人萧三的哥哥萧瑜(又名萧旭东、萧子升)曾回忆说,他在一个小格子里能写两个字,而毛泽东写两个字则起码占三个格子。毛泽东那奔放不羁的字,那充满豪情、“指点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红色的起点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叶永烈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叶永烈并收藏红色的起点最新章节终于找到尼柯尔斯基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