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本应该是细雨蒙蒙,春暖花开的季节,但今年的气候却极不正常:开春后几乎没有下过一场像样的雨。

这种少雨的气候对北方的沙土地来说,干旱就显得尤其严重:一有风吹,地面上的沙土就漫天飞扬;大大小小的水塘,水位明显下降,河流甚至可以看见裸露的河床;虽然连接黄河闸口有1条人工河渠,但由于年代已久,沙土的沉淀,使得河床与地面的高度相差无几,即使开闸放水,水也会向四处扩散,灌溉不了远处的农田。

人畜生存离不开水、地里的庄稼离不开水。

为了当地百姓的生活和生产需要,地方政府采用了多种节水措施,拨出专款抗旱,想方设法打井、挖沟引流,最大限度地利用附近水库的水来灌溉农田,但效果十分有限,抗早成了地方政府十万火急的头等大事。

S城虽然靠着黄河,可要把黄河的水引到市区、引到市郊的农田,尤其是将其引到远离黄河岸边的农田,其工作量之大,等待的时间之长,都远远地超过了当地政府的承受能力。远水不救近火,怎么办?

面对严重旱情,直属队首长根据当地政府的请求及野战军首长的指示,立即成立了抗旱指挥部,副参谋长亲自挂帅,派出包括防化连在内的几乎所有能动用的官兵奔赴抗旱一线。

司令部作训处根据部队和地方政府规划的要求,迅速制订出了行动方案:疏通人工河床,引黄河水救急。用15天时间完成主河渠的拓宽任务,争取尽早将黄河的水引入农田,最大限度地减少干旱对群众生活、生产用水的影响。

需要疏通的河床源头在黄河岸边,距离营区20多公里。

接到命令的第2天上午,满载抗旱人员、工具、生活用具的车队浩浩荡荡地开出营区,驶入抗旱现场。

防化连驻扎的营地离黄河大堤约200米距离。

到达指定地域后,连长立即去抗旱指挥部报到并受领任务。

指导员带着3位排长在附近勘察地形,确定扎营方案。

其他人员则在原地休息。

战士们放下身上的背包和生活用品,在营地周边好奇地走动。

黄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几千年来哺育着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被称做祖国的“母亲河”;今天能来到了黄河大堤上,一睹母亲河的风采,让战士们格外兴奋。

大家不约而同地跑到大堤上欣赏美丽的黄河风景;喜欢凑热闹的肖吉林自然不会错过这一机会,拉着憨老张一起冲上了大堤。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防化兵的故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真凡人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真凡人并收藏防化兵的故事最新章节该章节已被锁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