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不爱财,武不惜死。

这句话听起来,好像没有问题,但王彦现在也算久经世事,不是听了几句口号,就热血上涌的愣头青,他想的事情已经多了很多。

大明有个有名的清官儿,海瑞海青天,他是不爱财,但那可怜的俸禄,却连老母妻儿也难以养活,全天下那么多学子寒窗苦读十余载,一朝高中,难道就为了像海瑞一样,显然不太可能,所以在朝廷俸禄改革之前,文不爱财,还是不要提了。

再说,武不惜死,但问题是,武为什么要惜死?

满清南下之时,江北四镇望风而降,几乎没有什么抵抗,之后横扫浙东,杀入福建,也是叛将如云,这些将领为什么不战而降,全部都不知羞耻,不分是非吗?显然不是,他们心中大多知道一些,只是他们不在乎罢了。

可反过来问,他们为什么要在乎呢?

自宋以来,以文制武就是基本国策,明朝也继承了着一点,武臣们的地位不能跟文臣相比,他们不仅有文臣牵制,还多了个太监监军。

这样的处境,怎么会有军队的荣誉感?他们绝大多数也没读过什么书,没人教他们忠孝节义,就更不要谈什么保家卫国了。

地位底下,待遇又不及文臣,俸禄又少,又没受过教育,既然这样,形势不对,临阵投降,这不就是大多数人的心态么?他们凭借什么不惜命呢?

五忠军的库房,可不是王彦一个人的,那是十余万五忠军的,正是靠着这些钱财物资,才能给士卒双饷,将官三倍军饷,才能建立忠烈祠,才能抚恤士卒家眷,才能逐渐培养起五忠军的精气神,不然怎么让将士效死。

这些钱粮可都是将士们战场上拿命搏来,有这些钱粮在,士卒就知道,战死了就算朝廷不抚恤,五忠军也会抚养他的家人,士卒才能安心上战场,才会奋勇作战。

此时他意识到自己可能犯下了一个大错误,他认为王彦是百分之百会同意,因为以王彦的大局观,不可能不知道川蜀的重要性,那是必救之地,但朝廷又确实没钱,最后肯定只能动用五忠军的库房,没有别的选择,王彦只能答应,而如此一来,川蜀的问题决绝,皇帝也可以看见王彦的忠心,可谓皆大欢喜,但王彦却真的没有答应。

这一下后果可就严重了,从皇帝的视角来看,那王彦肯定就是心有不臣,至少是将私利看得比朝廷重要,有了佣兵自重的嫌疑,甚至要做郑芝龙第二,也是极有可能!

君臣之间的信任,从此将大打折扣。

苏观生连忙站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东方列强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话凄凉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话凄凉并收藏东方列强最新章节第1415章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