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外长古斯塔夫·施特莱斯曼在1929年10月3日去世。此后三个星期,华尔街股票市场突然崩溃了。德国国内马上受到灾难深重的影响。德国的"繁荣"主要是靠从美国那里借来的外债和对外贸易来维持的。一旦贷款断绝,旧债到期,德国金融结构就无法承受这种负担。一旦在总萧条后世界贸易一蹶不振,德国就无法出口足够数量的东西来购买所必需的原料和粮食的进口。而没有出口,德国的工业就无法开工,它的产量从1929年到1932年几乎跌了一半。对外贸易减少了2/3。德国有60%以上的工业生产能力闲置不用,成千上万的小企业破了产。国民收入从1929年的760亿马克下降到1932年的450亿马克,国债高达140亿马克,失业人数突破800万大关。工人和职员的收入,几乎下降了一半。

农业危机也很严重,农产品价格暴跌,大批农民破产,被迫出卖土地。统治阶级把经济危机的后果转嫁到劳动人民身上。『政府』为了使垄断资本家和地主免于破产,向他们提供了100多亿马克的补助金和贷款。与此同时,却把劳动人民的纳税提高了几十亿马克,并大量削减工资、救济金和养老金。繁重的税收,残酷的压榨,『逼』得被剥削被压迫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奋起反抗。1930年至1932年,爆发1000多次罢工,形成了轰轰烈烈的群众斗争的高『潮』。

其实,希特勒早已预料到这场经济危机会给他带来大好机会。德国人民的灾难,不但没有引起他的同情,相反,在那个时期最黯淡的日子里,当工厂停工、工人失业、物价暴涨、人民无法生活下去的时候,他居然在纳粹党的报纸上这样写道:"我一生中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舒坦,内心感到这么满意过。因为残酷的现实打开了千百万德国人的眼睛。"他的同胞的苦难,不是他要浪费时间来表示同情的事情,而是他要冷酷地立即把它变成在政治上支持他自己野心的力量。

经济危机给共和『政府』带来了严重的困难。德国最后一任社会民主党总理、支持魏玛共和国的各民主党派联合组成的最后一届『政府』的首脑赫尔曼·缪勒,由于各党派在失业保险基金问题上发生的争吵,于1930年3月辞职。继任的是天主教中央党议会领袖海因里希·勃鲁宁。勃鲁宁在战时是一个机枪连的一名上尉,曾获得铁十字奖章,他在国会中表示的保守稳健的观点颇得陆军的好感。他希望在德国能够恢复稳定的议会制『政府』,把国家从越来越萧条的经济恐慌和政治混『乱』中拯救出来。他在这样努力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帝国在前进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克虏伯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克虏伯并收藏帝国在前进最新章节大结局 冷战、被邪恶包围的正义